3.5內徑指示表
3.5.1型式與基本參數
3.5.1.I型式
內徑指示表的型式見圖3-11。
圖3-11內徑指示表的型式
3.5.1.2基本參數
內徑指示表的測量范圍、活動測量頭的工作行程及預壓量和手柄下部長度見表3-11的規定。
3.5.2要求
表3-11內徑指示表的測,范圍、活動測量頭的工作行程和預壓量、手柄下部長度
3.5.2.1外觀種
內徑指示表各鍍層、噴漆表面及測量頭的測量面上不應有影響使用性能的銹蝕、碰傷、劃痕等缺陷。
3.5.2.2相互作用
內徑指示表在正常使用狀態下,測量機構的移動應平穩、靈活,無卡滯現象。
3.5.2.3測量面
1.內徑指示表測量頭的測量面應由堅硬耐磨的材料制造,其表面應具有適當的表面粗糙度。
2.內徑指示表測量頭的測量面曲率半徑不應大于測量下限值的1/3。
3.5.2.4誤差
內徑指示表的允許誤差、相鄰誤差、定中心誤差和重復性誤差不應大于表3-12的規定。
表3-12內徑指示表的允許誤差、相鄰誤差定中心誤差和重復性誤差
注:1.允許誤差、相鄰誤差、定中心誤差、重復性誤差值為溫度在20℃時的規定值。
2.用浮動零位時,示值誤差值不應大于允許誤差“±”符號后面對應的規定值。
3.5.2.5測量力
內徑指示表活動測量頭的測量力、定位護橋的接觸壓力不應大于表3-13的規定;在任何位置時,定位護橋的接觸壓力大應于活動測量頭的測量力。
表3-13內徑指示表活動測量頭的測力、定位護橋的接觸壓力
3.5.3檢驗方法
3.5.3.1允許誤差和相鄰誤差
1.將分度值或分辨力為0.01mm的指示表安裝在表架上,壓縮指示表測量桿,使指示表指針旋轉約1轉(或數顯指示表的相應行程),指針應指向在測量桿軸線方向的左上側,然后將指示表夾緊。將內徑指示表安裝在專用檢具(該檢具5mm長度內的示值誤差的不確定度不應大于2.0μm,每0.1mm長度內的示值誤差的不確定度不應大于1.0μm)上,旋轉檢具上的測微頭,對內徑指示表進行預壓量壓縮后,再對指示表進行零位校準。然后,逐漸向一個方向壓縮測量頭,每隔0.1mm間距進行一次檢測,直至工作行程的終點。根據所檢點的讀數值繪制校準曲線見圖3-12,確定其示值誤差和相鄰誤差。
2.分度值或分辨力為0.001m的指示表采用千分表檢查儀或萬能測長儀進行檢測;也可用6.1.1規定的方法進行檢測,其中壓縮測量桿使指示表指針旋轉約1/4轉(或數顯指示表的相應行程),專用檢具的示值誤差的不確定度應不大于0.5μm。
3.5.3.2重復性誤差
在工作行程內的任意位置上進行檢測。首先將內徑指示表的測量頭放進光滑環規(其參數見表3-14)內,然后在測量頭軸線和直管軸線所在平面內往復擺動內徑指示表,在光滑環規的軸向平面內找到最小讀數(轉折點),確定指示表的讀數。在光滑環規的同一位置上重復進行5次,取其中最大讀數值與最小讀數值之差,即為內徑指示表的重復性誤差。
表3-14環規參數
3.5.3.3定中心誤差
定位護橋式內徑指示表的中心誤差采用內徑尺寸接近測量下限的光滑圓規進行檢測。首先取下(或壓縮)內徑指示表的定位護橋,其次將內徑指示表的測量頭放進光滑環規內,在環規的軸向平面內找到最小讀數(轉折點)和徑向平面內找到最大讀數(轉折
點),在光滑環規的同一位置上重復進行3次,取平均值,以此平均值確定內徑指示表的零位;然后安上或放松定位護橋,再放進光滑環規內的同一位置上,在環規的軸向平面內找到最小讀數(轉折點),重復進行3次,取其平均值作為內徑指示表的定中心誤差。也可用量塊與量塊附件組合的內尺寸與光滑環規檢驗定中心裝置的正確性。
3.5.3.4測量力和接觸壓力
1.定位護橋內徑指示表活動測量頭的測量力應采用感量不大于0.2N的測力計進行檢測。首先使活動測量頭的軸線與測力計的稱盤垂直,然后將活動測量頭壓向稱盤,由測力計上分別讀出工作行程起點和終點位置的讀數。
2.定位護橋式內徑指示表定位護橋的接觸壓力應采用感量不大于0.2N的測力計進行檢測。首先將定位護橋內徑指示表分別放人內徑尺寸等于測量上限和下限的光滑環規內,再對定位護橋在此兩位置時分別作出標記;然后將定位護橋的接觸面與放在測力計上的一個圓筒形輔助臺的端面接觸,活動測量頭不應與輔助臺接觸,并向下壓,當定位護橋壓縮到測量上限和測量下限所處的標記位置時,分別在測量裝置上讀數;各讀數減去圓筒形輔助臺的重量,即為定位護橋的接觸壓力值。
3.5.3.5檢定條件
內徑指示表和檢具在檢定室內的平衡溫度的時間一般不應少于2h。